MIDI教室的发展历程
八十年代初,各生产厂家都按照自己的规格生产电子乐器,当同时使用几家公司的设备构成一个电脑音乐系统的时候,出现了不兼容问题。
1982年,国际乐器制造者协会的十几家厂商会聚一堂,会议通过了美国Sequential Circuits公司提出的“通用合成器接口”的方案,并改名为“音乐设备数字接口”,公布于世。
1983年,MIDI协议 1.0版正式制定出来。此后,所有的商业用电子乐器的背后都出现了几个五孔的MIDI插座,乐器之间不再存在“语言障碍”,它们同装上MIDI接口的电脑一起。作用就是使电子乐器与电子乐器,电子乐器与电脑之间通过一种通用的通讯协议即MIDI协议进行通讯。MIDI的出现解决了各个不同厂商之间的数字音乐乐器的兼容问题。
1984,日本罗兰公司于提出了GS标准,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1991年,为了更有利于音乐家广泛地使用不同的合成器设备和促进MIDI文件的交流,国际MIDI生产者协会(MMA)制定了通用MIDI标准——GM,该标准是以日本Roland公司的通用合成器GS标准为基础而制订的。GM标准的提出得到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支持,使得数字音乐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得到了简化,受到全世界数字音乐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1994年,YAMAHA公司在GM标准上于推出了自己的XG的MIDI格式,增加了更多数量的乐器组,扩大了MIDI标准定义范围,在音乐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MIDI教室——MIDI的技术原理
MIDI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乐器数字化接口,可以把MIDI理解成是一种协议、一种标准、或是一种技术,但它并不是单指某个硬件设备。MIDI仅仅是一个通信标准,它是由电子乐器制造商们建立起来的,用以确定电脑音乐程序、合成器和其他电子音响的设备互相交换信息与控制信号的方法,用于连接各种MIDI设备所用的电缆为5芯电缆,通常人们也把它称为MIDI电缆。
MIDI教室——MIDI的主要功能
MIDI技术的一大优点就是它送到和存储在电脑里的数据量相当小,一个包含有一分钟立体声的数字音频文件需要约10兆字节(相当于7张软盘的容量)的存储空间。然而,一分钟的MIDI音乐文件只有2KB。这也意味着,在乐器与电脑之间的传输数据是很低的,也就是说即是低档的电脑也能运行和记录MIDI文件。
通过使用MIDI序列器可以大大地降低作曲和配器成本,根本用不着庞大的乐队来演奏。音乐编导在家里就可把曲子创作好,配上器,再也用不着大乐队在录音棚里一个声部一个声部的录制了。只需要用录音棚里的电脑或键盘,把存储在键盘里的MIDI序列器的各个声部的全部信息输入到录音机上即可。MIDI程序的设计目标就是要将所要演奏的音乐或音乐曲目,按其进行的节奏、速度、技术措施等要求,转换成MIDI控制语言,以便在这些MIDI指令的控制之下,各种音源在适当的时间点上,以固定的音色、时值、强度等、演奏出需要的音响。在录音系统中,还要控制记录下这些音响。
MIDI教室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程时是在特定的电脑音乐教室进行.教室分为学生用机和教师用机两部分.学生通过电脑操控软件,辅助以音源和键盘来制作音乐.教师通过理念讲述后,使用设备为学生做范例,学生实际操作的一个过程.多达一对四,每课为50分钟,使学生达到一个看,听,想,做的综合过程.
2、在教师演示过程中理念部分都有课伴,通过投影设备讲授给四名学生.然后,通过实际演示展现给学生.接下来请学生自己动手,当其不能独立完成时,教师可再做范例并讲解,达到其自己动手的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中学MIDI作曲系统信赖推荐「多图」在水一方原唱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