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在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中发挥的作用
科技馆的发展历程
在科技馆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史博物馆是今天科学技术博物馆诞生初期早的一种形态。17世纪末期,受欧洲文艺复兴思想的推动,当时一大批科学巨匠深刻地意识到普及大众科技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知识为万民之物”。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许多科学家把用来做科学研究和为实验而收集到的动、植物、矿物标本及皇宫的收藏品集中起来,向社会公众展出,供人们参观和研究,以达到教化公众,开阔视野,传播知识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形态——自然史博物馆。18世纪前后,英国、法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纷纷建立起类似于自然史博物馆的场所,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19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科技进步的力量受到的重视。为了宣传工业革命的成果,一些工业国家成立了展示和收藏工业设备、科学仪器和反映工业成就的博物馆,这种形态的博物馆被人们称之为科学与工业博物馆。19世纪末期,以德国电力工程师奥斯卡•米勒为代表的科学家,在筹建德意志博物馆时,提出展示动态展品和观众参与型展品的展教理念,同期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德意志博物馆首创了在博物馆中展示动态展品和观众参与型展品,开创了科普教育场馆由静态陈列方式向动态参与方式转变的历史先河,使早期的科学技术博物馆以收藏、研究为主,向教育为主的轨道转变,从而引发了科普教育场馆的深刻变革,为现代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建设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