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仓储笼,  GLW330/7.5/S往复式给料机  BQG150/0.2气动隔膜泵  BQG140/0.3气动隔膜泵  铸铁T型槽平台  T型槽铸铁平台  煤矿安全  碎片  向上金品  耐磨衬板 

华为再刷新纪录,9000亿营收震撼世界!背后是这3条用人哲学凤九怎么怀上白滚滚的

   日期:2023-09-27     浏览:51    评论:0    
核心提示:34年间,华为从一个小企业成长为全球领先企业——2020年,华为全球总营收大约9000亿,员工约20万人——成为中国纯粹的民营企业中,无论是员工数量、收入,还是研发投入,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企业。深究背
34年间,华为从一个小企业成长为全球领先企业——2020年,华为全球总营收大约9000亿,员工约20万人——成为中国纯粹的民营企业中,无论是员工数量、收入,还是研发投入,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企业。深究背后,靠的是它持续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和持续有效的用人方法。 虽然企业不能复制,但是企业的管理方法却值得学习,本文为华为原中国区规划咨询总监、“学习华为三部曲”作者邓斌老师在正和岛《行走的智囊团》中进行的主题为“华为管理之道”的分享,内容有删节,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口述:邓斌 华为原中国区规划咨询总监、“学习华为三部曲”作者

编辑:邓春阳

来源:正和岛

很多老板经常谈到“以奋斗者为本”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聚焦于华为究竟是如何践行“以奋斗者为本”,谈谈我的一些观察与认识。

01、当个体被赋予能力,改变的是整个世界

在谈“以奋斗者为本”时,首先要确定谁是奋斗者?这是华为人的惯性思维,他们不管是向任何顾问或老师学习新东西、新知识,首先都会先想清楚这个东西的边界是什么,即先定义这个东西是什么。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明朝末年,我国东南沿海受到倭寇的骚扰,倭寇凶悍,国家大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对此国家束手无策。直到戚继光的出现,他用和别人不一样的打法击溃了倭寇。

他的胜利有两点值得现代企业管理者借鉴:

1.人不对,则事不成

当时,朝廷喜欢选贵州、云南、广西一带的人当兵,而戚继光却另辟蹊径选择义乌、金华等东南沿海的渔家子弟来当兵。差别在哪里?在于源动力不一样。前者是奔着军饷来的,后者则是因为倭寇侵扰他们的家乡,欺凌他们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这时他们首先想的是把倭寇赶出去,还他们一个清静的家乡,军饷只是其次,他们觉得跟着戚继光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期望,所以他们愿意追随戚继光抗倭。

这就是第一个管理启发“激发意愿”,你的员工跟着你,如果让他们认为这个事情是老板的事情,不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事情就会很难办。假设戚继光当年带的是从贵州、云南、广西招募来的兵,我估计他很难有歼灭敌军六千的战绩。

2.单打独斗没未来,团队合作才是趋势

戚继光是头脑清醒的人,他知道倭寇都是武功高强的日本武士,一个可以打十个,想靠训练渔家子弟提升武功之后抗倭是一件很难成功的事情。但是,任何一个武功高强的人都有软肋,这就需要找到他们的软肋。

这些武功高强的人就像企业组织中技术好的人,他们普遍都有一个软肋就是——协作精神差。企业家可以看自己公司技术或者业务最牛的几个人,基本上都很高傲,这就是人性。有句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倭寇们会怎么想?你是倭寇,我也是倭寇,凭什么我听你的话。虽然这些武士武功都很高强,但是他们不愿意相互协作,这就给戚继光找到了击溃他们的切入口。

戚继光把戚家军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编制是13个人。一个小组长负责举旗,其余的人分别持有短刀、盾牌、狼筅(又叫铁扫把,几丈长,用于干扰视线)、长矛(远距离进攻的武器)等不同兵器。每次训练要求13人必须都参加,训练他们进就一起进,退就一起退,走就一起走,也就是训练重点在于队伍协同性,而不是个体能力。

展开全文

经过训练之后,戚家军开始抗倭。在倭寇还没靠近时,戚家军小组长口哨一吹,旗一挥,狼筅手发起进攻,戳倭寇的眼睛,干扰他们的视线,然后长矛手出击,挑倭寇心脏,这时心脏和视野都受阻,短刀手在盾牌手的保护下,靠近倭寇,进行近距离刺杀。戚家军就用这种阵法一举歼灭了六千倭寇,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几个倭寇就能嚣张地控制一个县城,现在歼灭六千倭寇,你想一想就知道这种打法多有效。

这个阵法后来被称为“鸳鸯阵”,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如何给团队成员“赋予能力”。戚家军如果一个个体去打倭寇,肯定打不赢;如果变成一个组织攻打,则倭寇武功再高强都顶不过这个组织。

我给国企、央企的领导讲课时经常说:“有一个部门你们应该对它很敬畏,这个部门叫组织部。组织部为什么牛?它能够让一个本不胜任这个工作岗位的人胜任到这个工作岗位。所以我们谈“以奋斗者为本”实际上就干了一件事,赋予能力。这两句话就是我们从戚继光选兵和布阵中得到的启发。

有了这个导入之后,我们看看华为的实践。在1998年3月23日,华为颁布的《华为基本法》里就对“奋斗者”做了基本假设。

第一个假设,内驱力强,即高度的自尊心以及强烈的成就欲望。

什么样的人才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很多年来,华为人是来自哪里?他们基本上都是从农村考上985、211高校的研究生,他一个人是整个家族,乃至全村的希望。任正非用八个字概括他们“胸怀大志,一贫如洗”。因此,奋斗者要有高度的自尊心以及强烈的成就欲望。

第二个假设,不完美的英雄。

为什么有些时候聘用一些员工,领导者总感觉员工有这个或那个问题。英雄哪有完美的,优点越突出的人缺点往往越突出。比如,农村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视野不够开阔,所以从2013年到现在华为引入了很多“少年天才”,开始优化调整人才结构。

农村孩子勤劳肯干,确实是奋斗者,但是他们通常擅长做从1到N的事情,不擅长做从0到1的事情。例如,你牵一头猪到他面前,你说这就叫猪,他们会画很多猪出来。如果他们从没见过猪,你让他们把猪画出来,他们是画不出来的,这个时候就是从0到1的事情。从压根儿没见过猪变成猪就放在面前,这种事情通常得靠天赋和超强想象力。所以,华为这几年敢于花200多万年薪聘请少年天才,因为人都是不完美的,需要对人才结构做结构性调整,而不是靠大家努力学习。

第三个假设,奋斗者往往有了功劳之后容易凌驾于组织之上。

从1998年开始,任正非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不迁就有功的员工”这句话写到了《华为基本法》。当时人民大学的教授写的时候只写了“不迁就员工”,后来任正非拿起笔补了三个字“有功的”,从而形成“不迁就有功的员工”这么硬气的语句。

为什么很多企业老是做不大,停留在那几个亿就是上不去,就是领导者被有功的副总裁绑架了,你想动他的地盘,调一下他的业务,调不了,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一个组织,变成一个团伙了。

第四个假设,为结果负责。

奋斗者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有结果,没有结果的奋斗者只能叫劳动者,奋斗者就是要有结果。

有了这四个假设之后,就得要开始激励奋斗者。在激励的过程中,华为有两个导向。

第一个导向,导向队伍的冲锋和奋斗者。

导向队伍的冲锋和奋斗者,即“以奋斗者为本”,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只抓前头那批人,只要前面这批人是冲锋的,对他们的激励到位了,剩下的人就会前赴后继地跟上,企业就会越打越强。

为什么强调这个导向?因为很多企业习惯导向于对员工过去功劳和苦劳的认可。员工在领导者创业时,跟领导者一起打天下,有一天员工能力明显不够了,这时是调整他还是不调整他会很难办。如果领导者调整他,他就认为这个领导者过河拆桥,当年我对你这么好,现在企业做起来了,就把我拿下了。如果以过去功劳为导向的话,就不是“以奋斗者为本”,是以过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本,以旧情为本,只承认过去。

第二个导向,导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导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企业要保证组织的均衡发展,避免短期行动,同时防止高工资福利对企业的威胁。

“以奋斗者为本”就要分配,分配时你会发现很多短视行为。比如,大家都希望今年进行业绩的全部分配,但是如果分了明年要做什么,以及在分配时,股票分配多少,奖金分配多少,要不要提工资……你发现这些都是解决企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问题。

有了这个的导向,就要开始对员工进行激励,华为“以奋斗者为本”有两个激励方法: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究竟是“以物质激励为主,还是以精神激励为主”?对这个问题,曾任华为人力资源部总裁和总干部部部长的吕克,做了一个很精辟的阐述,他说“物质激励是组织激励的基础元素”。

很多领导者总是说“以奋斗者为本”,但是我就没看到他给员工们分钱。如果领导者老说“以奋斗者为本”,却不舍得分钱,那这个组织激励的基础元素就没了,谈什么东西都没用。

但是,如果一家公司只谈钱,除了分钱还是钱,这种公司肯定也不会是伟大的组织。这就是吕克所说的后半句“精神激励是伟大组织的引擎”,也就是发动机。

下面围绕这两点,举案例给大家解读。

02、物质激励:钱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都解决了

华为坚持“以奋斗者为本”,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华为的分配理念是“不让雷锋吃亏”,鼓励大家做“雷锋”,在物质层面上保障让“雷锋”不吃亏,让“雷锋”得到合理的回报。任正非说:“你看我们公司像一个列车往前走,列车往前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火车头。”

尽管一些企业期望自己的企业是动车组,实际上很多公司其实都不是动车组,还是绿皮火车,真正靠的还是火车头。所以,领导者要给火车头加满油,也就是必须要让前面拉车的奋斗者感受到物质富饶带来的快感,即让他觉得在这里当奋斗者确实有前途有奔头,让他捞到实惠,他自然就有动力了。

华为有一套自己的激励体系,华为回报员工的唯一途径是“以责任结果为导向”,所以体系中出现了“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人岗匹配,易岗易薪”的规则。基于这个评价体系,华为构建了ESOP(股票)、TUP(期权)、ESOP1(普惠级ESOP)等激励机制,使大家更有动力。

任正非说,“我这30年大部分工作都是用于分钱,将钱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都解决了。”

其实,分钱很不容易。华为如何分钱?华为把钱分成四种。

1.长期激励

因为华为不上市,股票本身不是真正意义的股票,本质上是剩余利润分享,只有在职或者退休的员工才享有,员工离职后工会把它直接收回,就没有了。这对华为老员工很友好,但因为后面股票涨得越来越高,新员工买股票的积极性降低,所以,在配股过程中,老员工就逐步成了既得利益者。

这就是为什么一家公司越做活力越低,因为新员工和老员工之间形成了两个对抗阵营,老员工不想拉车,新员工说凭什么我拉车,两边都在摸鱼,这样的组织不可能有活力。

2.中长期激励

为了解决新老员工对抗问题,华为推出TUP(Time Unit Plan),可以理解为期权,企业直接分配给员工,不用花钱买,但与他们每年的绩效直接挂钩,滚动增减,这种期权只有五年的有效期,五年后清零。

所以,员工要不断地往前奋斗,才可以让TUP持续的越来越多,分红和长期激励的股票一样,但不需要花钱购买,且有一定期限(5年)。

3.奖金激励

华为的奖金完全和员工的作战单元挂钩,以奖金包的方式发放。奖金包直接给到团队,用这种方式依次再往下分。这是分配过程的一个基本逻辑,和作战单元强挂钩,如果作战单元不好,后面就很难有奖金发放。

例如,2012年华为拿出125亿发年终奖,主要都发给运营商业务的员工,而余承东管刚接手的手机消费者业务还没起来,他就要借钱给自己的员工发年终奖,这就是典型的与收益挂钩。到2018年、2019年华为的手机业务起来了,这时消费者业务的员工奖金就很多,然而运营商业务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是增长很慢,所以分得很少。因为,这就和作战单元单元有关,要划清各个BG之间的奖金怎么分。

还涉及一点,后端部门怎么办?后端部门很简单,和前方的作战单元的挂钩,如果你辅佐的产品线或者前端支持的项目赚钱了,比如按0.6的比例来拿奖金包就好了。

4.基本薪酬

华为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对基本工资、福利管控的比较严。因为福利、基本薪酬往往只能上不能下。行情好的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但是如果遇到疫情、中美贸易战等问题,生意难做了,领导者能给员工们降工资吗?

如果总监级以上的员工降薪10%,大家就会觉得企业怎么还要降薪呢?降这10%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反而搞差士气。所以,企业要从一开始就要定个基本调子,不试图给员工太高工资,抬高了员工的期望值,因为想下调就特别麻烦,要把固定的问题可控化。

作为《打胜仗》作者之一的宫玉振教授在其著作《善战者说》中讲了一个故事,可以进一步说明物质激励的意义。

为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当时拥有正规军约200万人,加上其他军事力量共430万人。人民解放军只有61万人,加上地方部队和后方军事机关人员共127万人。双方兵力的对比是3.4:1。国民党却打不过共产党?很重要的一点,是机制问题。共产党提出了一个让老百姓都听得懂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要注意顺序很重要,先打土豪再分田地,不是先把田地分了再打土豪。华为用的激励机制和毛主席打天下凝聚大家的逻辑类似,不用授予制,用获取分享制。什么叫获取,对应前面“打土豪”;什么叫分享,对应“分田地”。

获取分享制符合两个导向:第一,导向队伍往前冲锋的人。所以你会理解为什么你有一些同学在华为已经十几、二十年了,还要去非洲,因为他不去就没有位置,必须要往一线走,要去离客户近的地方才能够有机会;第二,构建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分享机制,即怎么把分享系数和奖金包进行合理的切割。

03、精神激励,绝不是鲜花掌声,而是给足权力

如果只有物质激励,会导致企业铜臭味特别浓,企业的员工就会很短视。

例如,你给员工10万元奖金,他们就可以拼命往前跑,如果没这10万元,就没有人愿意干这件事。大家都花精力去“打粮食”了,就没有人愿意干那种可能在三、五年后才可能“打粮食”的事,去营造土壤的肥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一个金牌销售可以短期内完成200%、300%的销售业绩,但如果他调走或者跳到竞争对手公司,接替他位置的人可能三年都缓不过来劲。因为,他已经把这块地掏空了,却根本没有给这块地施肥。

所以,一家企业一定要有强大的内驱力,即强大的精神激励,让员工觉得自己在这里可以成长,大家真的是奔着一个愿景、使命、价值观在做事,这样才能做出接近伟大的企业。

对于奋斗者,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可能与其有一定距离,那奋斗者关心什么呢?个体成长性、环境公平性和积极向上的做事氛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下图,企业首先要有一位领导者,下面包括两个角色,管理者和专家。从这两个角色的价值贡献角度来看,他们受到一样的尊重,但是他们做价值的方式截然不同,专家靠自己的洞见获得价值,而管理者自己没有绩效,他的绩效来自于上司给予的资源支持以及下属的贡献加合。第三个角色是员工,这几个是企业内部角色,还有一个外部角色客户。

当某个角色遇到问题或环境突变,假如没有人做任何引导,员工基本上会以他的管理者为中心,管理者会以领导者为中心。如果按照这个路径走,这时只有领导者在“以客户为中心”,他操心、着急,却没有办法。想一下,领导者离客户这么远,根本就是鞭长莫及。所以这样的组织会越走越臃肿,最后就是很多组织的状态“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即每个人内部的公关都是行家,但是遇到对手就被打趴在地。

组织按这条路径走的时间越长,领导者就越累,因为组织能力没有培养起来,企业抓不住大机会。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既然客户是价值的终极创造者,那谁离客户最近,是员工。所以,第一步员工要“以客户为中心”。从戚继光抗倭的案例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渔家子弟都打不过倭寇,但是组成一个团队打败倭寇就绰绰有余。

组织给员工加了力量,在管理学上叫“赋能”,管理者给员工“赋能”。

比如,员工带着管理者去拜访客户,在早会过程中管理者要员工做项目调整,但是员工能力不够,管理者让张三来帮他半个月度过这个时期。管理者帮员工补上他的短板,不至于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发展,这就是管理者的“赋能”过程,也是管理者“以员工为中心”。一个英明的领导者最重要的思维就是要追求整体最优,要把最重要的资源给到真正在拉车的管理者,这个时候领导者“以管理者为中心”。当领导者按这条路径走,越到后面就越轻松,越到后面越有信心,越遇到黄金的不确定性越高兴,因为对手跟不上你,用这套机制就能够战胜他。

华为主张“以领导者来赋能管理者,管理者赋能员工,员工面对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的精神激励体系。这一点重不重要呢?我经常进企业去做课程,做咨询时,发现做到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重要在哪里?

很多公司真正的奋斗者向企业求资源,想把手里的项目好好做下去。但是,无论他做什么,都拿不到资源,他呼唤炮火的这种声音越往后端传递也越小,传到老板那里听到的都是好事情了。因为,每一层管理者往上传递的过程中,都很巧妙地把信息进行处理,报喜不报忧,这就导致一线员工觉得在这家公司这样做下去肯定会牺牲在一线。

如果这个一线员工“聪明”,宁愿回到后端做综合部的部长或董事会秘书团的成员,在老板的身边写文字,都不愿意回到一线当大区的总经理,因为太辛苦了。在这种企业只有没有关照的员工,才会到一线。按照这套逻辑,基本都是没人罩着的人,才被扔到一线去打天下,假如企业用这种打法,遇到了华为这种团队,基本上一下子就被消灭了,为什么?一个成语叫“田忌赛马”,一等马跑三等马,华为用最猛、最有内驱力的人与你那些被扔到一线去的人作战,消灭你是绰绰有余的。

从2006年以来,为什么任正非在每一年的讲话都在讲“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这是构建“以奋斗者为本”的精神激励非常重要的一环。千万不要把精神激励理解成,给他一个掌声或一个小红花,不要把华为人想得这么幼稚,他们不可能听你一讲就相信,他们在乎我在这家企业有没有话语权。

我在企业做咨询时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基本上和他们开一天或半天会,我就知道这家公司是什么导向。因为公司普遍有两种导向,一种“以技术为导向”,另一种“以客户为导向”,当然“以老板为导向”除外。

怎么区别“以技术为导向”和“以客户为导向”?看哪一个人敢大声讲话、拍桌子,讲到一半突然跳起来指着另外一个人的鼻子骂,调查一下这些部门是什么部门,发现都是市场部的人,就可以总结这家企业叫“市场驱动型”,因为背后是老板在撑腰,腰杆子才这么硬。

尽管他们的起薪比做研发低,但他们在这家企业做销售感觉很威风,因为他们在受到客户挤压或对手打压时觉得没事,老子回到后端有一堆人可以出气。这种东西是精神文明里人性的一部分,当领导者的人一定要理解他们,要给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在前线作战指挥的权力。

华为把这个逻辑固化在“推拉结合,以拉为主”流程里了。大家谈到流程总是喜欢用“流程推行”这四个字,华为却很不喜欢“推”字,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员工是不是在用力推车,却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前面员工拉不拉车。这就是为什么华为要坚持一定要到一线做流程变革,而不是在总部做流程变革。因为一线员工是被压迫者,他们平时被繁琐的流程搞得焦头烂额,巴不得把这个流程砸成烂泥,当他可能从老板那里拿到变革流程的权力,就很愿意去做这件事情。

华为所有的流程变革全部是“以客户为中心”,即它的中心点在客户,我希望大家理解“以客户为中心”是写在华为人的血液中的,是他们DNA中的一部分,这不是一句空话。这就让企业围绕着以一线为起点,把后端支撑部门的资源拉往一线,整个过程都是“以拉为主”。

华为特别喜欢“拉”字,比如,开电话会议经常说把谁拉上来。为什么是把他拉上来,不是推上来?因为“拉”是主动用力的过程,“推”可能是被接受方,谁也不知道后方有没有用力推,这时就会导致企业很多资源浪费了。

今天就和大家简要分享到这里,更详细的解读,请阅读《打胜仗》和“学习华为三部曲”(《华为管理之道》《华为成长之路》《华为学习之法》),谢谢大家。

原文链接:http://www.qiudei.com/news/show-159168.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华为再刷新纪录,9000亿营收震撼世界!背后是这3条用人哲学凤九怎么怀上白滚滚的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