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8日消息 媒体调查,网红直播基地经营情况不容乐观。直播经济为中小商家、农产品销售,创造新的风口,但行业竞争激烈、流量价格逐渐昂贵,让直播生意呈现“二八法则”,多数直播基地只能关张大吉。直播带货的生意还能做吗?为什么销售几十万,商家赚不到钱?打造头部网红很难,政策红利将尽,直播基地还能有效率地拉动消费吗?普通人和创业者,从事直播是否还有一线机会?
直播基地,作为网络直播的线下实体聚合地,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都出台专门的直播电商扶持政策。广州和杭州争抢“直播电商之都”的称号。北方的济南、青岛目标明确,从总部、MCN机构、网红品牌、直播间、直播达人等方面都提出具体目标。
各地政府主要是通过对主播奖励现金、买房打折、评定“领军人才”,对机构减免租金、税收奖励等,吸引头部主播及MCN机构,并推动直播电商基地建设。
有媒体调查指出,绝大多数直播电商基地在摸索中前进,折戟碰壁是大概率。媒体调查了广州市30家直播基地,其中仅有1家成立于2019年之前,80%以上经营时间不足一年,如今已经搬迁、倒闭或变为仓库的多达13家,余下的17家,同样情况不容乐观。广州直播基地的情况,不过是缩影。与曾经的众创空间一样,很多城市的直播基地还没能等到变现,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挂牌基地”。
经济之声评论员、《远见》栏目制作人王思远对话直播产业从业者、快手融媒研修院执行负责人刘洋。
直播基地竞争激烈 “流量池”拥挤大浪淘沙
思远:这段时间,很多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MCN机构纷纷投身于直播基地产业中。坊间说,各地直播基地遇到瓶颈。你作为大型直播平台MCN项目负责人,对各地直播基地发展十分熟悉。实际情况怎么样?
刘洋:这两年确实有这样的趋势,可能倒闭或一段时间内很难维持都是行业正常现象。大浪淘沙,很多MCN从2018年、2019年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机构都是经过这个阶段出来的,所以不必惊讶。
我们目前看到很多直播基地,就是只有空壳没有内容,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甚至还有的停留在“二房东”的模式里。一些直播运营方,过去没有主播运营经验,甚至也没有货品销售经验,只是提供一个场子,一手抓货,一手抓主播,另一手还要抓平台,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思远:一个直播基地的运营,从前端到最后的销售都是怎么运作的?你看到各地直播基地,运营中主要出现了哪方面问题?
刘洋:经常说到与电商相关的人、货、场。直播基地充当的是“场”的角色,很大程度需要把人和货更好地匹配。从货的角度来看,各地直播基地最好还是依托当地特色产业,比如特产是什么、什么产业比较集中在这儿,在这个基础上去做转换或带货,逻辑才成立。实际中,我看到一些直播基地没有核心根基和基础地做,不清楚是否真的有源头好货、价格有竞争力。在人的层面来讲, MCN直播公会和主播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现在很多直播基地在当地产业有基础的情况下,差在了“人”的因素上。市面上真正有带货能力的主播还是少数,这也是服务商和MCN机构都头疼的事。直播基地是同样的道理,基本运作的环节就是招商、培训、平台政策扶持、物流这四步。
展开全文直播基地主播带货(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谈平台算法:数据导向 “锦上添花”代替“雪中送炭”
思远:人、货、场,三个元素如何发生化学反应,是考量各直播基地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运营的难点所在。如今直播带货,货品虽多,但流量越来越贵,经常有人质疑“平台的流量分配真的公平吗”?
刘洋:平台的逻辑非常简单,也很现实。从平台角度来说,很公平,就是数据导向,你的初始数据做得好,平台会推你一把;如果什么都没有或者不够好,指望平台推流量,几乎不可能。在2018年、2019年,流量相对比较充裕,平台愿意去扶持有潜力的主播,现在平台的逻辑更多的是“扶优”,所以,平台角度的逻辑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当然,具体到电商业务,也会涉及具体对象的“沟通和配合度”问题。
思远:平台让大家“跑马”,因为现在的流量池太拥挤了。现在从事直播行业是不是已经很难了,没有机会了?想成为大主播,即使天时地利,也机会寥寥了?
刘洋:这个行业进入到了专业化、规模化、精细化、团体化作战的阶段,做直播电商绝对不是一两个人,一定是团队规模化去分工做,所以这件事情已经很“重”了。从品类来说,细分品类依然可以出现“头部主播”。从个人角度,我建议“夫妻档”其实依然是很好的方式,但很难赚大钱。“夫妻档”适合个人过去有带货、销售经验的店家,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直播基地购物节、打榜PK等促良性竞争(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避免文创类基地“泡沫”重演 建机制、促竞争、重激励
思远:以往创意文化等领域也出现过产业园泡沫。当产业红利来时,政策补贴会引来一些“不速之客”,或是盲目入局的人,大家就是为了拿“政策地、政策钱”,才导致很多产业基地成了“挂牌基地”。眼下,直播基地怎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刘洋:最重要的一点是“造血”。直播基地最重要的是让人和货实现最优匹配,各种要素流动起来。给基地运营方的建议是,第一是把所有的基建先做好,尤其是物流,现在运营方都要跟物流公司谈好“通票”的价格,这对很多主播或货主而言,是重要抓手。
第二是引入相对有吸引力的大主播。举个例子,我们之前看到福建泉州石狮轻纺城,当时运营方做整个基地建设时,从头部男装品类中找了个大主播,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由此吸引线下商家不断过去观摩,不断去座谈。这种示范和辐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第三是培训一定要做起来。前期主播或机构、店家都不太懂时,培训是非常前置的,并且不是一两场,一定是常态化、周期化的,非常实操化的。
刚才介绍的轻纺城,最开始引入了6家比较有培训经验和技能的MCN,快速培训人才,让基地脱颖而出。当然后期就不需要了,但这种培训模式是很重要的。
最后,运营方可以经常搞一些购物节、内部打榜PK活动,激励直播基地内的商家去互相良性竞争,分享经验;也可以多搞座谈会,请平台的人过来讲新玩法、新政策。整体要不断促进、不断激励,才能真正活起来。
思远:直播基地的运营需要场景和气氛,要有自己的供应链,在“造血”基础上,建立促优、跑马的机制,竞争和竞合中,直播基地才能在众多基地中脱颖而出。
(经济之声评论员、《远见》栏目制作人 王思远)
编辑:杨璇铄